真人麻将游戏

点击注册
点击注册
.
真人麻将游戏 你的位置:真人麻将游戏 > 棋牌问答 >

一半收藏一半赌场——张葱玉

发布日期:2023-08-11 00:59    点击次数:87

  张葱玉,1914年生于浙江湖州南浔镇,名珩,字葱玉,号希逸,是解放后我国第一代书画收藏、鉴定大师,中国传统鉴定书画方法的集大成者、公认的中国书画鉴定界当代泰斗。

从1950年到1963年的13年间,张葱玉为国家的文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被誉为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鉴赏家。

  张葱玉能够成为泰斗级的书画收藏、鉴定大师,和他所拥有的旁人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分不开的。

  “张三、李四、王二麻子”的顺口溜,表明在中国姓张的人多于牛毛,最普通不过了。

可是南浔张家可不是一般的家庭,说出来会吓你一大跳,张家曾经是中国的首富,而且是世代收藏之家。

  浙江南浔张家的发迹,可追溯到张葱玉的高祖张颂贤(1817年-1892年)。

中国鸦片战争失败,五口通商,上海于1843年辟为通商口岸,南浔产的"辑里丝"畅销外洋。

张颂贤看准时机,在南浔丝行埭和上海增泰丝栈分设张恒和丝行与丝号,聘请得力丝通事,全力经营辑里丝出口业务,成为巨富。

  这时的张家有多么富?在晚清道光年间,其资产约值一千多万银元。

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失败,根据《南京条约》规定,中国须向英国政府赔款两千一百万银元,足见张家富可敌国。

  张颂贤长孙是张石铭,张石铭第四个儿子就是张葱玉的父亲张乃骅,他不仅继承了祖父嗜古如命的特性,工诗文书画,又精于版本目录之学,还继承了祖父反清、维新的革命细胞,积极投入当时的革命浪潮。

可是很不幸,1918年张乃骅在从上海乘船去杭州的途中不慎失足溺水而逝,年仅26岁,这时他的独子张葱玉才4岁。

  张乃骅去世后,祖父张石铭对张葱玉这个孙子就格外疼爱,整天把他带在身边跟进跟出。

张石铭的晚年是在书房和古董中度过的,来往的朋友不是到张家来欣赏新得手的字画和古籍版本,就是怀揣着珍籍秘宝前来共同鉴赏。

张葱玉整天泡在古董堆里,日夕熏陶,加上祖父在旁亲自指点,其练字、读书、品画的功夫自然非同一般。

  张石铭在南浔的“适园”,坐西朝东、门临洵溪,共有五落四进和后花园,互相联通、巧妙结合,系中西合璧的庭院建筑,为江南水乡罕见的豪门大宅邸。

张葱玉在适园中长大,5岁就开蒙读书,十几岁时,对中国古代绘画已经很有心得。

他对古代书画艺术的热爱,使得他没有时间和兴趣跟小朋友玩,而喜欢跟一些画家、书法家和收藏家交朋友。

张葱玉20岁的时候,已是诗书棋画,无所不能。

他藏书固然不少,古钱古瓷也都玩过,而最有成就的还是古画。

  1928年,祖父张石铭过世,三年后分家产,张葱玉作为四房的独子,一下子分得了200万,那年他才18岁。

有好事者评估说,当时的200万,其购买力相当于当下的200亿。

而在彼时,物价很是便宜,张葱玉的女儿张贻文听祖母说,当时"家里上上下下包括众多佣人,一天的菜钱只需两元钱,吃的却是鸡鸭鱼肉。

"所以,200万是一笔天价遗产,张葱玉成为上海滩有名的阔少,虽尚在少年,身边却不乏各类人马。

亲戚朋友一大堆,账房、管家、佣人等,还有媒婆登门提亲、络绎不绝。

在几个好友的劝诱下,他携母亲移居到了沪上,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。

  人以群分,玩收藏的朋友有吴湖帆、张大千、韩慎先、陈定山、孙邦瑞、王伯元、黄宝玺、徐思源、徐伯韬、徐俊卿等人,各式各色,鱼龙混杂,官员、商贾、买办、古董商和帮闲的应有尽有,这些人组成了文物书画鉴藏、交易的顶级圈子,绝非等闲之辈。

  张葱玉最初的藏品是祖父传给他的一批字画。

祖父去世后,就全靠自己“掌眼”了。

他开始买画时常上人家当,付了不少“学费”。

上海广东路上的古董鬼子见他如此年轻,手里又有的是钱,就拿赝品骗他。

他明白真相后从不怨天尤人,当然也从不认输,所谓“输了钱也不能输人”。

于是发奋钻研,刻苦磨练,买进卖出,广交朋友,真货假货都拿来比较。

全部的心思加上海量的钞票,终于练就了目光如炬的真功夫。

  1934年,仅二十岁的张葱玉,被故宫博物院聘请为鉴定委员会委员。

吴湖帆对他青睐有加,曾评价到:“葱玉年才廿六,所藏法书为海内私家甲观,而自书仿元人亦至佳,洵少年中英俊才也”

  张葱玉1937年到1941年的日记,记录了他23岁到27岁的生活状况。

其中不乏他和古玩朋友的来往及买画的记录。

财资雄厚,出手豪爽,其成为北京上海古玩商追逐的对象。

当年北京琉璃厂和荣宝斋的古董商经常带了成箱的字画南下,登门造访。

张葱玉虽大气,但又很细心,凡是买下的画均有颇为详细的记录。

从中可以知道他曾经拥有过的一些古画和古籍及当年买下时的价格。

张葱玉年轻时的生活方式,给了他得天独厚日积月累的广深阅历,使他盛名远扬。

张葱玉的夫人顾湄记得,1940年她和张去北京,在戏院看戏时,后排两位长者在议论,“听说上海的张葱玉来北京了。

”又说,“张先生对古画如此精通,必五十出头了。

”顾湄听后不禁暗暗好笑,张葱玉就坐在他们前面,时年才26岁。

  张葱玉的独到眼力,也使上海滩作假者心有余悸。

他们最怕被看穿。

有一位汤先生,是张葱玉的老友。

其造假技艺高超绝妙,能以假乱真,鱼目混珠。

每逢张葱玉多日不见他,便知必是深藏秘处做假去也。

故当时他们会尽量回避张葱玉,以免起疑。

一旦被问起,便推托回乡下去了。

但张葱玉心中有数,只是心照不宣而已,二十几岁,在南北古玩界便颇有名气,俨然有权威之势。

  上个世纪30年代末,张葱玉将上海寓所命名为“韫辉斋”。

收藏古籍与书画,其中不乏稀世国宝。

他收藏的古籍有得自其祖父石铭先生和伯父乃熊先生的,有得自松江韩代“读有用书斋”及南浔蒋汝藻“密韵楼”的藏书,还有明景泰年间的时宪历书,古法书,古书画。

  珍贵名画有唐朝张萱的《唐后行从图轴》,周肪的《戏婴卷》,宋朝易元吉的《獐猿图卷》,金代刘元的《司马犹梦苏小图卷》,宋朝的无款《百牛图》,元朝钱选、李珩、赵雍、颜辉、王蒙等一大批古画,到明代沈周、唐寅、文征明、董其昌、丁云鹏,清代石涛、王时敏、王原祁、龚贤等的作品,就更多了。

另有颜真卿的《竹山联句》,欧阳修的《灼艾帖》,元初钱舜举的《八花图》,米芾的手书真迹,以及宋拓《兰亭序》,内有近百名明人题跋,洋洋大观。

这些名贵之作,均是他花重金收藏,有些更是费尽周折辗转而得。

从张葱玉所收集的古书画可靠性来看,足以验证当时其鉴赏眼力之高,学识之博。

  凭借巨大的财力、精深的造诣、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目光,年仅23岁的张葱玉已跻身一流的海派收藏家行列,尽管他的年龄比庞莱臣、吴湖帆、张大千等要小一大截,但在1930年代他与庞、吴、张等已齐名。

当时,他在上海寓所珍藏文物书画的“韫辉斋”,和庞莱臣的“虚斋”、吴湖帆的“梅景书屋”、张大千的“大风堂”形成了海派收藏的“四大名斋”。

  王己迁说:"不幸的是张葱玉有一个坏的嗜好,他爱赌。

他出名的一件事是一个晚上把上海闻名的大世界输掉了。

他的地产有些是赌掉了,有些是银行买卖不得意,他得赔钱。

  张葱玉既嗜赌如命,又性格倔强,永不服输,几乎每日必赌上一场。

他在赌场上的传奇故事,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,某次一口气输掉了淮海路的半条街,眼皮也没眨一下。

  有些人串通一气,暗地里作弊和出老千。

短短的几年里,年轻气盛的张葱玉便输得倾家荡产、一贫如洗。

张葱玉一直蒙在鼓里、懵懂不知何故,被人当作“寿头”玩弄,还怨自已手气不好,至死不悔,提起来字字都是泪。

  他祖上是广州十三行之一,曾在汉口路开设谭同兴营造厂,成为上海滩上的富翁。

谭敬时任东南信托银行常务董事,此银行是与张家人合办的。

因此,他自幼与张葱玉来往甚密,是所谓“刎颈之交”。

  俗话说“当面称朋友,背后下毒手”,谭敬就是这样一个唯财是图、见利忘义;两面三刀、心狠手辣的人。

  每当张葱玉输了,他总是主动及时地出现,带来大笔的现银,让张葱玉感激不尽,事后却强索他的藏画来抵帐。

著名唐代张萱的《唐后行从图》、元代倪瓒的《虞山林壑图》、元代赵原的《晴川送客图》等珍贵书画,就这样地被谭敬据为已有了。

  此刻,谭敬策划了给他的最后一击。

1947年极冷的除夕之夜,谭敬串通个几个人,与张葱玉赌了一个通宵,大世界的地契被他收入囊中,扬长而去。

  张葱玉这样形容自己的败家:“虽云烟过眼,殊不能自已。

余每售一物,或与亲知相别辄然,亦性之多感耳”,“聚亦乐,散亦乐”。

此一时,彼一时也,无奈之情溢于言表。

  1949年解放前夕,昔日的亿万富翁张葱玉,已是家徒四壁、穷困潦倒,仅依靠告贷和亲戚接济度日。

这时,他手头仅剩下几件东西:颜真卿的《竹山堂联句》、欧阳修的《灼艾帖》、元初钱舜举的《八花图》等几件。

  1949年解放前夕,张家的大部分人和昔日的土豪朋友们纷纷准备移居海外或香港等地,张葱玉却连一张船票也买不起,再说,他已穷的屁股敲板凳,是标准的无产阶级,用不着害怕共产党来了。

  正当他坐困愁城、焦头烂额的之际,北京传来一个好消息。

好友郑振铎打电话请他出山,任新组建的国家文物局文管处的副处长。

  郑振铎,著名的艺术史家和收藏家,曾经长期在上海从事左翼文化工作,后任国家文物局长,与郑振铎的交往,是张葱玉一生中有关键意义的大事。

据他妻子顾湄女士回忆说,张葱玉与郑振铎早在1938年时就认识了。

那时他们婚后不久,常见郑先生一大早就来到家里楼下的客厅,先独自翻看报纸,喝点茶,等待张葱玉下楼来。

郑振铎那时是好几所大学的教授,学识广博,对中国古代艺术也充满了兴趣,有机会就来向张葱玉请教,有时带一些古书和字画请张葱玉过目。

  抗战初期的几年中,为了抢救沦陷区的古籍善本,郑振铎与徐森玉、张铸镛等一起在上海组成“文献保护同志会”,以租界为屏障,与前来搜刮的美国人、日本人展开角逐。

张葱玉利用自己在上海滩的名声,帮郑振铎介绍了一些藏家,并且把自己的一批历代古书珍本总共261种、1611册,经郑振铎卖给了中央图书馆,同时还动员他的大伯张芹伯将上千部善本售给了中央图书馆。

  当时郑振铎在社会上的联系面非常广,有时需要接济一下什么人,就请张葱玉帮忙,张葱玉总是“OK”。

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,日本人进入了租界,郑振铎等在沦陷区抢救珍贵典籍的工作陷入停顿,必须转入地下。

而这时他与重庆失去了联系,正在困难时期,急需用钱,张葱玉二话没说,马上拿出3000元资助。

在那时,3000元绝不是个小数目,因为那时一担米只需10元钱,一家人一天的菜金不过2元钱。

  张葱玉1950年到北京国家文物局工作时,先吃住在郑振铎家里,1951年全家都搬去之后,局里就把他们安顿在南锣鼓巷胡同的北屋,从此,张葱玉彻底告别了沪上的狐朋狗友们。

  到了南锣鼓巷后,张家的特点是朋友多,只要是星期天,家中必定是宾客盈门,有时一拨还没走,另一拨又来了。

平时晚饭后也是朋友们上门的时候,大家一聊就是几个小时,有时是围绕一两件字画,有时是交流情况,有时就是谈天说地,因为张葱玉见多识广,待人又随和,大家和他在一起觉得很有趣。

启功、王世襄、徐邦达、夏鼐(原北京考古所所长)、周贻白(中央戏剧学院教授)、张伯驹、张学明(张学良的弟弟)、裴文中(考古学家)、杨仁凯(辽宁博物馆馆长)、谢稚柳、黄永玉、黄胄等都是这里的常客。

  启功先生住在黑芝麻胡同,离张家的南锣鼓巷只有几分钟的路,所以三天两头晚饭后到张家来。

尤其是大冬天的晚上,人家都围着火炉不出门了,而他戴上棉帽、围巾和棉手套,还是全副武装地慢慢往张家走。

他说话非常幽默,常引得大家哈哈大笑,而且声音很像少儿广播电台里讲故事的孙敬修,所以孩子们也很喜欢他。

  王世襄住在芳草园,离张家较远,总是骑自行车来。

王先生除了精于文物收藏和考证,还很讲究美食,能烧一手上好的菜,用料极为讲究。

他常会一个人骑上自行车去北京西山,到山上采摘一种叫“二月兰”的野菜,回家烧制成美味带到张家来。

有时他有了什么美味好菜,就请张葱玉全家去他家品尝。

每年过年他总是第一个来拜年,大年初一一大早,大家都还没起床,他就在门外扯着嗓门叫“过年了”……

  张葱玉的女儿张贻文还记得一个插曲,当初他家从上海搬到北京时,厨房里所有的坛坛罐罐都被装进了一只巨大的缸里。

到了北京要用什么餐具了就到那大缸里去找,总能找到合适的,所以张家的那只大缸好像聚宝盆似的,要什么有什么。

其实那些餐具在张家人眼里,都是些平时家里用的东西,根本不稀奇,而在别人看来,就是康熙、乾隆年间的好东西了。

  张葱玉在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工作了13年,为我国文物工作做了大量艰苦的开拓性工作。

那时白天的工作已是非常繁忙,晚上张葱玉总是还要看书、写作到很晚。

一旦发现一件有特殊价值的字画,他就会高兴得不断地摩娑,连连赞叹。

一个看院子的老职工曾说,整个院子就属张葱玉的屋里熄灯最晚。

  张葱玉认为书画鉴定的依据,分为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两个方面。

主要依旧包括书画的时代风格和画家的个人风格;辅助依据涉及到印章、纸绢、题跋、收藏印等。

  张葱玉是第一位将方法落实到理论的鉴定家,当代书画鉴定大师王世襄、徐邦达、启功等均受教于张葱玉,可以说是他开启了当代书画鉴定学的新篇章。

  1952 年,东北发现了末代皇帝溥仪带到东北的《佚目》书画,张葱玉立即组织调查,参与制定政策,设法征购,组织鉴定,充实到已经空空如也的故宫博物院中。

1953年故宫绘画馆正式开放时,已经有了自隋朝展子虔到晚清吴昌硕的作品500多件。

张葱玉为此激动地写下了《古代绘画的厄运和幸运》一文,回顾了历史上古画的历次劫难,介绍目前在绘画馆里这些展品的意义和价值,字字句句都充满了感情。

  1950年代初,从大陆去港台的有钱人,带走了不少古代珍贵书画。

几年后,他们中有些人有意出让,而国家正在筹备成立国家历史博物馆,也需要把这些文物买来,于是就派了一位资深干部前往广州,鉴定字画。

不料,香港商人使出美人计和糖衣炮弹对这位干部进行拉拢,此人经不起诱惑,明知是赝品,仍花重金买了下来,使国家蒙受了很大损失。

那个干部回到北京后,知道骗不过张葱玉的眼睛,就对张葱玉打招呼,叫他不要吭声。

张葱玉一看果然是假的,他气愤地说:“这么大的事情,我怎么能不说?”由于他的坚决抵制,挽回了国家的损失。

  1962年,国家文物局为了弄清现存国内的书画家底,决定由张葱玉负责带领一个工作组,对全国文博机构所藏书画进行一次普查。

他和谢稚柳、刘九庵一起,在一年多的时间里,走遍北京、河北、河南、江苏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湖南、广东等地,鉴定分布在各大博物馆的书画近十万件,从中发现了许多湮没已久的书画珍品,及时地抢救了国家的文物财产。

  在北京工作期间,张葱玉一手绝妙的书法还发挥了一次重要作用。

在解放初出版的一部介绍敦煌壁画的书中,有一篇郑振铎先生写的序言,毛笔字是请张葱玉代书的。

书出版之后,毛泽东也得到了一本,看到序言的毛笔字写得这么好,就记住了,以为是郑振铎的字。

  后来在签订西藏和平解放公约时,毛泽东就提议让郑振铎来抄写正式文本。

郑振铎得到通知后才知道是主席误会了,于是让张葱玉进中南海执行任务。

张葱玉为此专门准备了笔墨,到中南海认真地完成了任务。

当时他书写时用的毛笔和砚台没有让带出中南海,后来就与书就的《和平公约》原件一起,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。

有一次,张葱玉陪客人参观该馆,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笔墨也被陈列在玻璃橱里,感到非常高兴,这时大家才知道这件事的原委。

  张葱玉曾立志把自己的鉴赏经验和心得进行总结,把传世的历代重要书画作一次全面的整理著录。

从1960年开始,他数年夜夜笔耕不辍,先列目录,再逐项介绍,计划要写二三百万字。

那时正逢三年困难时期,连像样的稿纸都不易觅到,只能用像草纸一样粗糙的纸张,而张葱玉那蝇头小楷却一笔一划毫不马虎。

可惜这个宏大计划未能全部实现,张葱玉在48岁时就因患肺癌告别了人世。

  令人欣慰的是,张葱玉留下的文稿《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》,历经劫难还是被保存下来了。

2000年,文物出版社将其影印出版,煌煌13巨册,成为张葱玉留给后人的宝贵学术财富。

  海派收藏的鼎盛期与收藏大家群体的崛起,是在1938年前后的上海“孤岛”时期。

我们应当感谢张葱玉先生这位中国20世纪有定评的六大收藏家之一(另外五位是庞莱臣、吴湖帆、张大千、张伯驹、王己迁),他为我们留下了一本《张葱玉日记·诗稿》,系张自1938年至1941年的日记及诗稿合集。

《张葱玉日记》弥足珍贵之处就是对海派收藏第二次高潮作了真实记录。

作为日记的重头,其中对书画的鉴赏甄别、考证厘定和评析论说,相当丰富精当而独到睿智。

他能从笔性、墨彩、设色、神态、气韵、断代、材质及出版等方面辨别真伪、识断精芜及去伪存真。

  郑振铎曾说:“葱玉为吴兴望族,袭适园旧藏,而十余季来,所搜集者尤为精绝,自唐张萱《唐后行从图》以下,历朝剧迹,无虑数十百轴。

皆铭心绝品也,元人宝绘尤称大宗,至明清之作,亦抉择至慎,只眼别具。

  至今,五十年过去了,张葱玉的盛名和他传授下来的鉴赏中国古代书画的思想和方法,仍然强烈地影响着我们这个时代。

澳门赌场首 澳门赌场充1元送28 澳门赌场里有氧气吗 澳门赌场空气 澳门赌场打氧 冒充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税收 澳门赌场哪里最低赌注 去澳门赌场赌博安全吗 澳门赌场娱乐一下 缅甸娱乐城赌场开户电话咨询 澳门赌场电子在线游戏